前言

本文为《圆圈正义》一书的读后感,也是读后感系列的第三个作品。

《圆圈正义》的基本信息

作者

罗翔,中国政法大学教授,厚大法考刑法的授课教师。百度百科

严格意义上来说,我是在b站看到他有关考研的视频才知道他的,尽管得到的知识相对碎片,可是依然有一些令我深刻的语句。例如,“法益是入罪的基础,伦理是出罪的依据”,还有“我们必须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入手”。特别是后者,当讲述和正当防卫有关的内容时提及的。因为之前我比较喜欢阅读经济学一类的书籍,一般他们秉承的都是“理性人”假设。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一个“理性人”,特别是在危险的处境下。

许多公众人物对2020年的疫情情况做出了评价,罗翔也是其中之一。虽然实际的情况我并不是很了解,但是大体上,罗翔“因失言”退出了微博。他在微博上po出了“要珍惜德行,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,因为前者是永恒的,后者却很快消失”,而本日恰巧举行了授勋仪式。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到这20年来网络情况的变化,从原来的恨国公知,变成了小粉红遍地。我极力地只想陈述事实,不涉及评价。之后的读后感也会提及一些,也就是罗翔可能还带着一些“公知”的特征,尽管可能他的文字中只是简单的批评,是我想了太多。

中心思想

太长不看,书里究竟讲了啥

中心思想

正义就如同圆圈一样,不会因为现实中的圆总有缺陷而放弃对正圆的追求。

这本书主要是罗翔的随笔集。随笔集的内容涵盖了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,如(“《枪支批复》的情理法”,“规范执法,让雷洋案不再继续”);也涵盖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批评(如“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”);还有一些自己报告、演讲(如“致法学新人的第一封信:关于读书”)。

读后感结构

正如上一节说的一样,主要是罗翔的随笔集。现在回想起来,似乎较大比例的法律人会出自己的个人随笔集,如常常被人推荐的刘星的《西窗法语》,我也已经看完了并且正在写读后感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,是从头到尾略读,第一篇的“代序:法律人的热点写作”写的非常好,而且也给我推荐了两个作品:《黑镜头》(收录了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),《象人》这部电影。这篇序写的非常优秀,拉高了我对后续文章的期待,可惜越到后边的作品越差,特别到最后的几个演讲,直接大幅度跳过了。

因为随笔集的这种特殊题材,导致以一般的“中心思想——主要内容——总结体悟”的风格很难概括好这本书。我打算分成:

  1. 经典案例分析和个人感受
  2. 热点事件分析和个人感受
  3. 部分特殊篇目的分析和个人感受

这么几块去拆分全书并撰写读后感,这样更符合随笔的性质,也更容易让我在进行横向发散的同时保留一些内聚性。

核心观念

  • 追寻热点时,判断别人是不是“人血馒头”,要看他是不是造成了实际的剥削。对他人的利用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。自己判断的结果只能用于自省而不是约束他人
  • 勇气是宝贵的。勇气的来源需要着眼于“永恒的功利主义”,不仅仅根据眼前的利害得失做出选择。追求德行,体现人的尊严,勇气才有坚实的基础。
  • 拉帮结派来源于“自恋”。当生命中缺乏终极敬仰对象时,人就会把自己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。由于自恋,就会找和自己类似的人一起“拉帮结派、同仇敌忾”
  • “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 , 把人类带入了人间地狱” —— 荷尔德林
  • 法律不应该含混不清,它应该让人有合理预期。

经典案例

关于“枪支认定”的一些想法

本小节是“《枪支批复》的情理法”的读后感。

热点追踪

追“热点”究竟是做“吸血虫”还是传播想法

本小节是“代序: 法律人的热点写作”的读后感。

对于新闻记者、法律工作者或者如今特别流行的自媒体工作者,他们对于热点总是蜂拥而至。更准确地说,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他们总在追逐热点并且进行报道。对于这样的现象,有时候我们说他们是吸血虫,在吃人血馒头,比如公交车司机和女司机对向行驶撞车一事,在自媒体(特别是微博)上被报道时特意制造性别对立;还有前段时间小孩被老师体罚咯血,最后被证明是假。但有时候,我们又说报道是在拯救民众,比如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的央视节目“每周质量报告”中,辣椒酱利用苏丹红染色这件事情。我们如何判断这类“热点写作”是“为民请命”还是在吃“人血馒头”?

文章中给出了这个判断:所谓正义,是本身值得追求,也能带来附属的好处。因此我们就能这么劝勉自己,保住了自己的好心,那是其本身的追求,而附带的“沽名钓誉”,是附属的好处。如果我们只追求了附属的好处,那么这些技艺就不再纯粹。换句话说,但行好事莫问前程,往往又行了好事又得了前程。若只问前程不行好事,往往前程也堪忧。因此,不能通过写作者得到了好处,就单纯认为他在吃人血馒头。因此,最简单的想法就是,看他们究竟是因为好心,还是处于恶意。

但是在实际过程中,我们很难以这个准则做出自己的判断。显然,我们无法进入别人的大脑,更无法得知别人的所思所想。如何判断对方是好心还是恶意,全仰仗我们的“自由心证”。因此,我们只能寻求他法。再则说来,我们也有俗语“好心办坏事”。例如体罚一事,当微博网友看到富有冲击力的,沾满鲜血的衬衣,内心一瞬间被愤懑不平占据,也就忘了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:“鲜血为何过了几天还未变暗?”。类似的,当一个人伪装自己,把自己的邪恶都藏于内心,外表却装得彬彬有礼,那我们怎么能从中看出他的恶意?或者说,当我们既能事实上“沽名钓誉,博人眼球”之后,又能保住自己最开始的好心,他人又怎么判断这是“好心”(从内心判断)或者是“恶意”(从事实判断)

文中给了“饥饿的苏丹”这一例子。很多人指责凯文卡特,认为他为了照片却没有救助小女孩,是道德败坏,承受了许多骂名,最后凯文卡特自杀了。有趣的是,当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,照片的拍摄可能是凯文卡特自杀的导火索,但是凯文卡特还有其他更多的困难,例如付不起房租等等。但是在行文中,作者似乎刻意的将“获奖”和“自杀”联系在了一起,或者说暗示读者“因为获奖,他感到羞愧自杀了”。文中并没有说明这样的话,只是将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而已,可是却能给人这种错觉。只能说要不就是我功力还不够,容易被人误导,要不就是法律一类的文字工作者对文字特别敏感,似乎总想灌输一些观念但是又不愿意明说。

文中给出的观点是:“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(康德语),不能说对他人的利用就是不道德的,要看这种利用是不是达到了一种剥削”。如果能达到在道德上的正面影响,就要判断动机。可是因为人不会读心术,因此用自己判断的结果进行评判是不正确的,这只能用来自省而不能评价他人。

这让我也联想到奇葩说中李诞的经典发言。“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 , 把人类带入了人间地狱(德国诗人荷尔德林)”。在面对着一个记者朋友“我新闻稿发出去,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就能救下更多的人,可是我的采访者就会被毁了”的情况中,李诞认为,“你不能这么想,往往实际导致既害了采访者,又没引起关注救下更多的人”,这只是一种自恋,以为自己是救世主。

特殊篇目

自恋与拉帮结派

本小节是“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”的读后感。

这篇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就是,简单而清晰的阐述了两个最重要的观点:

  1. 拉帮结派的原因是自恋。在缺乏终极敬仰的目标时,自己就会成为这个终极敬仰。于是处于自恋,就在找自己的投射,和他们一起生活,同仇敌忾。这也是区分敌我,引起仇恨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  2. 爱人不能只爱抽象的人,更要爱具体的人。以卢梭为例,他因苦难而伤心落泪,却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孤儿院,这是一种虚伪。

这两个观点清晰隽永。不过在接受的同时,我又想起“死亡公开课”中卡根的一个观点:“在面对精炼的、判断式的格言时,要仔细思索到底是不是的确如此”。就像“人固有一死”,虽然对,但是只是指出了一个事实,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判断或者寓意,所以他很不理解为什么这门课的论文中总有人提出这句话。

文中还提到了自恋让人自觉优越,比如出生、种族、智力等等。我第一次感受到我获得到的成就不一定和我自己有关,是在中考的时候。当时我考取了比较好的高中,在洗澡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到,我能考到这个学校,努力是一方面,但是是不是比较良好的初中环境无形中也帮助了我。我是不是也有可能挤下了一个可能可以上高中的人。不过幸运的是,这样的思考带给我的并不只是愧疚,而是更多的感激。

因为这次疫情,世界真可谓是处于动荡之中。因此有许多新的“小粉红”和“爱国者”出现。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一件错事,我自己也很为国家骄傲,得力的防控使得中国处于非常安全的情况中,国人因此骄傲非常正常。我们也将美国视为需要防范的对手和敌人。这使得我进一步思考,这种爱国情怀会不会也是一种自恋,一种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的讨伐?

而第二点爱人的事情,则持续性的被作者口诛笔伐到本书结尾,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哈哈。他辛辣的讥讽了文人这种通病。这种泛滥的爱心,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,还是真的爱?这也让人联想到“嘲讽式感谢信”这个微博热搜,还有一些对于大学生支教的批评。这类批评指出大学生反而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,比如让他们不信任自己原来的老师,或者批评他们是居高临下,只是自我满足而已。

nature or nurture

本小节是“天生犯罪人”的读后感。

作为推理小说的爱好者,“天生犯罪人”这一观点对我而言并不陌生。第一次接触似乎是在初中,看某国内推理小说(实在是忘了名字)时,里边有提到这一点。主角当然是给予了驳斥,但是似乎是主角的同伴还是老师,指出了一点,“龙勃罗梭是一个实证学家,这是一种真实的现象而不是虚构”。我也不确定这是否属实,但是作者的目的显然是想说明这样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尽管我也能做出一些诘问,例如这个事实究竟是否属实。即便这个事实属实,龙勃罗梭是否特意挑选了样本以支持他的观点。

抛开这些事实不谈,假设我们认为这是对的,会让我们导入到一个歧途:“如果一切都由天性和基因决定,那我们做的一切努力岂不都是白费?”,立刻就进入了一种虚无之中。并且,这也可能导致种族大清洗,例如基于“优生学”的犹太人大屠杀。

假设这个话题太过于沉重以至于很难做出一些评价,那我们可以选择谈谈“身高”。一般大家认为,身高和遗传有一定关系,并且通过积极的运动,也可以让人长得更高。类似的观点,如果推广到这里,似乎就可以让人接受了:对于犯罪,有一定的先天决定因素,但是后天的培养也是重要的。这样既尊重了科学,同时也不让我们陷入虚无之中。

但是这样的假设在实践上始终是有问题的。如果真如上面所说,那我们在进行判决的时候是否还需要分好天生和后天的比例?否则就会造成不公平。与其如此,还是不如维持现状的好。

这篇文章最后是一句同样隽永的名言:

“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,把人类带入了人间地狱。”

法治的妥协

本小节是“法治的妥协”的读后感。

  • “勇敢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品质, 但勇敢并不意味着毫不妥协。我们很容易指责他人懦弱,但这种指责太过刚性,缺乏身临其境的同理心。”

上边这句话我却深有感触。一句类似的话是,当你批评别人的时候,你要想想对方有没有和你一样的条件。文中提到的妥协主要是关于无罪判决的妥协,由于考核指标的压力,使得法院很难下出无罪判决。同时,无罪判决意味着还要启动国家赔偿,进行追责。其中提到了一则数据,2018年无罪判决率是0.08%。我也听说过类似的判决,例如判决和羁押时间相等的刑罚,宣判后直接就可以离开法院等等。

后文主要就是在说“预期”和“期待可能性”,也和前边勇敢的论述相呼应。总的来说,对于中国大多数情况,都保持着一种“讳莫如深”,似乎有很多不可说,道不明的规定,使得人们无法形成合理预期,从而深陷恐惧。就算不说法律,就连学校和研究所的很多规定都让人摸不着头脑,比如报账的时候,似乎总是达不到对方的预期,让大家深恶痛绝。

一些后续可能要看的作品

  • 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》
  • 《安提戈涅》 ————古希腊戏剧

文章历史

  • 2020-08-04 开始撰写并且修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