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
本文为《病者生存》一书的读后感,也是读后感系列的第三个作品。实际上在这之前我还写了一篇 人类学 著作的读后感,可惜放在了另一台移动设备之中,因此就没有放上来。临近毕业,现在的感受和当初疫情在家时候一模一样,虽然手头上还有不少事情要做,但是还是更愿意做一点其他的事情。

《病者生存》的基本信息

作者

Sharon Moalem 与 Jonathan Prince,前者似乎还有个人主页,是一位医生,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畅销书作者。

书籍信息

在查询相关的信息时,发现这本书有两版中文版。分别是 中信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。最近受到一些Bilibili上一些读书up主的影响,开始关注一些“图书”本身而非内容的部分,包括出版社,当然也注意到了很多关于轻型纸的“控诉”。这点我在最近看的基本小说中感受更深。另外,可能我对这本书的喜爱还不足以浏览不同译者的译本,从而细细比较区别。这里读的是中信出版社的版本,译者为程纪莲。

中心思想

太长不看,书里究竟讲了啥

中心思想

一些看起来致命性的疾病,其实是不同环境下求生利器。
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被人提起的:“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”,或者是早在孩童时期就被告知的“事物总有两面性”。仅从这点看,似乎这本书只是从医学方面提供了了上述观点的证据,不过整本书的例子都非常吸引人,还是值得一看的。

另外,在看这本书的时候,我有时候会问自己,“这些结论是否合理”。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收集一些看起来很离奇的“逻辑故事”,现在最有印象的一篇,是 “对香草冰淇淋过敏的汽车”,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还能看到这篇文章。我第一次读到可能是在《读者》一类的杂志中,一时觉得惊为天人,可能也是受这些故事的影响,我会关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, “有哪些让你目瞪口呆的 Bug ?”地址在这里。这些问题的解决尽管都很吸引人,但是有没有可能这仅是一种“听起来合理的解释”,实际并非如此呢?

当然,我可能无法真正验证这些结论,但是这本书里头给的结论真的都挺棒的。

主要内容

文章历史

  • 2022-11-012 第一次发布,并且一直在修改中。